神创天陆活动专区

当马頔自扇耳光拒绝《南山南》:民谣之死与短视频时代的音乐生存法则

互联网的记忆总是在不经意间浮现,几年前,歌手马頔在综艺节目《我是唱作人2》中醉酒发言的片段,成为了全网热梗。“爷们儿要脸”“北京孩子”的调侃让人忍俊不禁,但在这背后,令人唏嘘的是,民谣《南山南》似乎已渐渐被遗忘,听众的注意力早已转向了短视频时代的神曲。短短几天,新音乐内容便层出不穷,仿佛没有人再关心民谣的未来走向。

马頔的那句“《南山南》分分钟写出来”,不仅是对自身创作的调侃,更是对当下音乐市场的一种无奈反映。在短视频社交平台上,音乐的传播方式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民谣的深邃与细腻在快速消费的浪潮中显得有些无力。数据统计显示,近五年民谣的搜索量已出现断崖式下跌,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短视频音乐的播放量则在飞速增长。

回顾民谣的黄金时代,老狼、小柯等人的校园民谣曾是无数年轻人的青春记忆。他们的音乐充满了对自由与爱的向往,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民谣逐渐被流行文化所淹没。尤其是互联网的崛起,让新一代的音乐人如马頔、赵雷等迅速走红,但随之而来的是对民谣的反思与逃离。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开始对民谣感到厌倦,马頔甚至直言《南山南》成了音乐人的诅咒。

在短视频的生存法则下,音乐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激烈的进化。15秒的生存法则让人们在碎片化的时间里迅速消费音乐,传统的专辑时代已逐渐成为历史。以《跳楼机》为例,这首歌仅用七个音符便完成了病毒式传播,而民谣的旋律却因其冗长的叙事而失去了吸引力。在这样的环境中,音乐人们纷纷转型,赵雷开始直播带货,陈粒则将重心转向影视配乐,似乎在寻找新的出路。

马頔的自述揭示了民谣创作者内心的矛盾,既希望挣脱标签,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压力。民谣创作者的精神分裂在于,他们渴望创作自由,却又被贴上了“流行民谣”的标签,难以自拔。心理学研究表明,标签化创作会对艺术生命力造成慢性绞杀,音乐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徘徊,寻找着真正属于自己的声音。

然而,面对短视频的冲击,民谣并非毫无出路。实验性的音乐创作,如蒙古族民谣与电子迷幻的结合,展现了新的可能性。网易云音乐的民谣复兴计划,试图用算法对抗算法,展现出民谣的多样性与活力。柏林音乐节的启示录也为中国新民谣提供了海外生存的样本,或许这将是民谣突围的关键所在。

音乐不会死,只是需要新的打开方式。黑胶唱片与数字专辑的共生,为音乐的多元化提供了契机。伯克利音乐学院的民谣创作课程改革,也在为未来的民谣创作者提供新的启示。留给中国民谣的终极命题是,当“流传”遇见“流量”,又将如何找到平衡?或许,只有在真实的生活体悟中,创作者才能找到那些愿意倾听与感受的观众,从而让好作品得以流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