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藤情结”是“状元情结”的外国版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踏入这些国外名校,以后才会在全球竞争中具有优势,未来就会一片光明。
每年12月中下旬,是美国大学发放ED offer(Early Decision具有约束力的提前录取)的密集期。美国名校尤其是“常春藤名校”offer的发放,往往会成为中国家长最为关注的焦点。不过,数据却显示,“藤校”每年在中国录取的学生就200人左右,仅占申请美国大学本科的中国学生总量的千分之二,但对这些学生的报道却至少占到总量的一半以上。
为什么中国的家长和媒体都这么关注“藤校”?大家的“藤校情结”为何如此强烈?
其实,再多的问号,最终都不过是一个问题,即我们这些家长有“藤校情结”。再挥挥衣裳,也带不走这个情结。一些媒体如此舍得花费人力物力报道这千分之二的“藤校录取生”,是因为剩下的998个家长基本上都关注这个问题。就像每年高考结束,媒体上满是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录取新闻一样,其中的道理并无二致。家长的“藤校情结”,表面上看是“名校情结”的外国版,但根子里是“状元情结”的外国版。
为什么这么讲?
在国内高考中,每年北大、清华录取几千名学生,但是,大家关注的是两所高校瓜分了多少“状元”,孰多孰少,被津津乐道。在国外高校录取中,这些大学每年录取中国学生数量以万人计,但是,大家关注的是“藤校”录取了多少。
当然,由于国外大学没有“状元”一说,所以,“藤校生”就成了国外大学录取版的“状元”。既然大家的“状元情结”未除,滋生“藤校情结”自然也就不足为奇。
实事求是地讲,中国家长的“状元情结”强烈程度在降低。原因有很多,简单讲,有两个最重要:一方面,家长的意识在转变,尤其是中产阶层的扩大,很多高知家长的意识变化很大,“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意愿不再那么强烈;另一方面,“状元”不再像从前那样可以有机会占有巨大权力资源与经济资源,“状元”在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中起到的作用在降低。
不过,只是烈度在降低,“状元情结”并没有熄火,大家的关注度还是很高,表现在对国外高校的学生录取上,就是“藤校情结”。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踏入这些国外名校,以后才会在全球竞争中具有优势,未来就会一片光明。
此外,很多家长对国外的高校了解不多,一提到孩子国外留学,脑海中闪现的都是那些名校,尤其是美国的“藤校”,好像只有到这些学校念书,才是留学。
不管是“状元情结”,还是“藤校情结”,其实质都是只关注最好的,忽视次优的。这种结果的原因就隐藏在我们的日常教育过程中:名次排在最前面的个别学生才会得到特殊优待。这是一种强悍的潜移默化,不只分布在教育领域,也蔓延在其他领域,对整个社会没有好处,甚至会埋下社会问题的隐患。
“藤校情结”有其合理性、可理解性,但狭隘性也非常明显,我们不能过于关注教育的最终结果是否有光环,更应该关注教育过程助力个体成长。学生千差万别,天生禀赋不一,只盯着最好的学校,大多时候收获的只能是失落或者压力。
任孟山(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
上一篇:今年学前教育有了清晰路线图时间表 重点做6件事 下一篇:科研领域怪象不断:疯狂抢“帽子” 负债搞科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