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北极:科技外交传递中国关切
——来自2018北极前沿大会现场的报道
本报记者 房琳琳
今日视点
回到曾生活5年的挪威北部城市特罗姆瑟,上海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年副研究员陶丁激动不已。他和科技日报记者一起找到当年读博士时工作的雷达观测站,沉浸在与挪威同事从事北极地区舰船和海冰检测项目的科研往事中。
港口城市特罗姆瑟位于北纬69°20′,有“北极之门”的美誉。为期一周的2018北极前沿大会正在这里举行。陶丁作为中国青年科学家代表受邀参会交流的同时,还被博士导师邀请,专门回特罗姆瑟大学作学术报告。
与会的各国科学家跟陶丁一样,都在积极地参加分论坛的科学主题讨论和场外交流。密集互动的氛围,十分契合大会主旨——“连接北极”。
联合国北极和南极战略事务首席顾问简恩·达西克说:“北极从未像现在这样,通过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紧密对话联系在一起。”
北极很冷,北极很热
寒冷的北极,正因气候变化不断升温,成为各国政府和学者共同关注的热点。
数据表明,近10年间,北极气候变暖速度是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两倍;与二三十年前相比,北极永久冻土层温度升高约2℃;过去30年间,夏季北冰洋海冰覆盖面积减少了一半……
1996年成立的北极理事会,是以所有8个北极国家为成员的政府间国际合作机制,主要目的是维持北极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中国在2013年成为理事会观察员国,与法国、德国、日本等另外12个非北极国家共同参与北极合作。
除了挪威连续12年召开的北极前沿大会,冰岛主办的北极圈论坛和俄罗斯组织的北极—对话区域论坛,都属于高规格、高水平的国际间北极事务对话平台。实际上,以“北极”二字冠名的机构、组织和论坛举目可见,热度非同一般。
北极经济理事会芬兰轮值主席泰若·沃拉斯提对科技日报记者表示:“除了高纬度北极国家,包括中国、日本等国在内的众多中纬度国家,也是促进北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芬兰愿意在该理事会框架下,与中国政府和企业开展航道开发等商业合作。”
人类反思,科学纠错
中国外交部北极事务特别代表高风也参加了此次北极前沿大会。他早年参与南极外交事务,后来参加应对气候变化谈判,《巴黎协定》批准后,被外交部选派出任此职,专门负责开展与北极事务相关的外交活动。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高风说:“科学界最先发现,人类经济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应对气候变化才逐渐被提上全球议程。当人类反思自己的行为过失后,也必须靠科技发展来纠错。所以,本次会议倡议的‘科学外交’,恐怕会是未来全球各国参与治理北极事务的重要理念。”
自从美国特朗普政府宣布退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各签署国将厚望寄予中国,中国也主动承担起大国责任,并坚定地表示,与世界各国一起“携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北极变暖是气候变化的最直接证据,但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却不仅限于北极。
海冰消融和北极地区变暖如何影响海平面和全球天气模式?鱼类、鸟类、昆虫和其它北极动物种群的生存范围和迁徙模式将如何变化?北极自然资源的开采及商业、军事和旅游相关的航运活动,涉及哪些国际政治和区域安全?
不科学的草率行为,将在该地区乃至全球引发可怕的蝴蝶效应。德国阿尔弗雷德·韦格纳极地和海洋研究所所长安提杰·伯依提尔斯说:“如何开发北极,需要科学指导做出正确决定。”挪威外交大臣伊娜·埃里克森·瑟雷德也一再强调:“北极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基于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
北极有界,科学无界
近来,关于北极汞污染、北冰洋微塑料污染、北冰洋中部公海临时禁渔等热搜新闻,不断给人类敲响警钟。在气候变化威胁之外,污染问题同样触目惊心。而备受瞩目的油气能源开发、航道开发和旅游业开发,都面临此类风险。
上海交通大学青年学者李寅峰,是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副教授,他全程参与了关于海洋微塑料污染的议题讨论。“我现在从事微纳米材料力学及生物行为属性的学科交叉研究,对未来治理海洋污染或许有帮助。”
高风建议中国极地科学界加强横向联系,设置北极科学重大课题,并积极在国际会议上发声,“这样国家才能借广泛的科技合作机会,务实地参与到北极事务全球治理中”。
现在,陶丁反客为主,他向其他与会国内学者和大学生发出邀请,集体访问特罗姆瑟大学及其北极综合遥感和预报中心。
“虽然科学家间的交流更直接也更高效,但‘连接’北极科学课题也是当务之急。”陶丁说,“地球的大气和海洋是个有机的整体,统一的监测方法、共享的观测数据以及开放的合作平台,都是有利于国际科技合作的前提。”
中国科考新星“雪龙2号”有望于今年下水、明年交付使用,以此为着力点的新北极科考模式,或将“以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北极事务科技外交”进一步推向纵深。
上一篇:珍稀洞穴水生物有哪些 如何才能有效保护? 下一篇:新发现 三个“超级地球”围绕一颗冷矮星旋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