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匆匆岁月,24次援助非洲之旅,足迹踏遍11个非洲国家,他用双脚踏平中非农业的障碍,他用峥嵘岁月让中国农业的春风吹向非洲大地,他身体力行让身后代代桃李传递中非友谊的接力棒。他是海江波,紧握接力棒的中国农业人。 海江波,陕西扶风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于2003年7月至2004年8月在埃塞俄比亚农业部执教,2004年8月至今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从事农业资源高校利用研究及教学工作,主要研究高效种植模式和作物生理生态方面。
当大多数人还在为学习、为工作奔波于祖国大陆时,海教授就已经走出中国,走出亚洲,来到一个对他来说完全陌生的土地——非洲。 给他一粒种子,他会还给人民一片盎然生机;给他一只粉笔,他会为学生描绘一场知识盛宴;给他一个机会,他会向你展现不一样的世界。有春用来播种,有夏用来期盼,有秋用来收获,有冬用来收藏,有海用来包容,有江用来进取。江海里生波,有海江波教授,给中国学生绘出锦绣山河,给非洲人民送去裕足之光。
要成事,首先要敢想。对于非洲的印象,大多数人的认为:酷热贫穷,经济落后。但海教授毫不在意,毅然踏上非洲前行之路,他说 ,“非洲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混乱,这是一个令人惊喜的地方,需要我们很多的帮助”。山梁挡住了阳光,却挡不住他,他用先进的知识点燃照向非洲农业发展的点点光亮。
援助非洲,这不是一件易事,海教授对教师、学生及农民进行培训,培育适宜当地的优良品种,通过了解当地人文环境,帮助中国掌握当地农产品情况,促进两国农业共同发展。不同肤色的脸庞,因为海教授,有了同样的喜悦。 是怎样的勇气,能够让一个人踏上一片热土24次之多?是怎样的毅力,能够让非洲之行坚持15年之久?有勇气与毅力相伴,纵使前路多坎坷,也志必到达终点。亲历困难后,海教授提出了对当代青年的期望:“要培养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的精神。”时代在发展,新一代青年也该共同进步,心中有情怀,有远大理想。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钻研苦。
“我想在非洲做一个研学中心,希望有很多青年到研学中心来,我希望很多中国学生能够了解非洲,通过他们让大家改变对非洲的印象。” 海教授表示了对青年学子加入科研队伍的期望,“非洲并不像我们大多数人想象的那样,它一直在发展进步,比过去更好。它需要人才,为其注入发展力量;人才也需要它,为其提供更宽广的科研领域。”每一个未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而每一个青年学子最美的舞动不就是为祖国社会付出吗?
巴尔扎克说 “在各种孤独之间,人最怕的是精神孤独。”海教授说:“在非洲工作,如果没有情怀,是非常孤独寂寞的。” 谈到这里,教授的表情既轻松又坚毅。以诚朴做事,以情怀渡难,以岁月传情,以务实道远。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可以抵得住内心不断涌上的孤独;这是怎样的一种意志,可以抗的下心里一直挥之不去的寂寞。孤寂于他,恰如月亮之柔光,令生命之树闪出银色的神圣的光彩。 令公桃李满天下,薪火相传,海江波老师的学生们,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更感受到了老师敢想敢做的精神。有梦,就敢追梦,就敢咬牙坚持。一个人若想学会滑冰,那么他一定要做好在冰上摔跤的准备。同样的,一个人想在研究上有所作为,那么他一定要做好吃苦的准备。 润物细无声,海教授有春雨般的细腻;海纳百川,教授有包容万物的胸怀和眼界;高山仰止,教授亦有师者独一无二的情怀与品德。有师如此,何愁青年未来?
注:本站大部分内容来自作者原创或转载自大型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中提及的观点或态度仅代表原作者,与本站无关。除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外,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先联系原作者进行删除。
上一篇:小水洼里的大西农 下一篇:从容贤路通江海,心怀感恩母校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