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农学子走进军垦文化,传承拓垦戍边精神 西北行团队 陈慧敏 路曦子 精神是座城市的灵魂,也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精髓。石河子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建起的座军垦新城,这里原是一片豆古荒原。1950年初,王震将军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这里拉动了军垦第一犁之后,全国各地的转业军人、支边青年、知识青年相继来到了这里。经过三代军垦人的不懈努力,已建成座现代城市。在60年的开发建设历程中,石河子人用血汗铸就了“艰苦创业、开拓奋进、团结奉献争创流的石河子精神。在石河子精神的激励下,石河子历经创业改革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跃上新台阶,成为经济总量占兵团四分之一的大师、强师。二月十六日四川农业大学旅游学院“西北行”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了石河子军垦博物馆及其周边进行实践访谈。 走进博物馆了解军垦精神 进入第一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幅巨大的图画,上面是各级领导人来新疆视察的图片。大厅一侧的墙壁上悬挂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4个师的简介,另一侧是占了一面墙的巨型浮雕,是军委屯垦戍边的命令。 再上二楼参观就会看见那生产用的工具、房子、拖拉机、树,上课的场景、马灯,它们像被历史尘封的画卷依次摊摆在我们面前,诉说着兵团儿女不朽的传说。辛勤劳作、艰苦创业的军垦儿女用自己年轻的身躯铺就了兵团辉煌的业绩,伟大的生产建设兵团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结晶。曾今他们用这简陋而笨拙的工具开拓了着我们的园地,如今我们安然的生活在了这片土地上,我们该有所思,我们该有所悟,再艰辛的环境也无法挡住我们兵团人的激情。 再往后就越来越接近现今的社会了,我们仿佛跟着老军垦同穿越了历史,看到越来越繁荣的今天,相信老军垦们一定在笑。整个馆内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打满补丁的军棉大衣,望着那些被缝补的痕迹,心里不禁惊叹当年军垦战士吃苦戍边的精神,馆内人员介绍那件棉衣上打了100多块补丁。棉衣虽物小,精神永不消,他们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必将感到这——代又一代边疆人的热情。我们要感激老军垦,是他们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生活的奇迹,改写着人类的历史,在万分艰苦的环境下,默默无闻地奉献.... 屯垦戍边纪念碑,彰显军垦文化
屯垦戍边纪念碑的主体,是一把剑身笔直、直插云霄的宝剑。宝剑的剑身和剑柄处有环绕的人物雕塑人文信息雕塑,分别是工、农、兵、知识分子,他们当中有汉族也有少数民族,代表着新疆各民族兄弟姐妹紧紧团结在一起。剑柄则是用石料砌成,上面以形状优美古朴的花纹浮雕作为装饰。整个主体高35.9米,代表着1950年王震将军率领的来疆屯垦戍边的一支部队的番号——三五九旅。 纪念碑东侧是一块象征新疆版图的花岗岩,正面写有“屯垦戍边,千秋伟业”八个金色大字,背后是一篇以屯垦戍边为主题的赋文。岩石下面是9名军垦战士的群体雕塑,代表着屯垦戍边的兵团三代人,他们有的奋力拉犁,有的手握钢枪,也有的杠着粮食、牵着羊羔和马匹,再现了屯垦戍边艰苦奋斗的劳动场景。 走访军垦人,牢记军垦魂 午饭过后的闲暇时间,许多老人都来到了广场上,有的跳舞,有的闲谈,我们的团队成员也找到了一些老一辈军垦人进行访问。对于他们在石河子的生活时间进行了提问,他们有的生活了十几年,有的生活了几十年,正如他们所说,石河子这座城市就是她们用双手建造出来的。老一辈军垦人对于将石河子打造发展成为红色旅游城市也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他们认为周总理纪念碑、军垦第一连、将军山、军垦博物馆等都是很好的红色旅游景点。老人们说,新疆地大物博,自然条件好,还有很多的自然资源有待开发。老人们纷纷表示,对于自己亲手打造的城市,他们都希望石河子这座城市可以发展的越来越好,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可以稳步提升。各名族可以相互融合,共同进步,稳定发展。 当年的老军垦,用枪蘸着青春的热血,书写了扞卫祖国神圣领土的凯歌,用锄头蘸着无数的汗水,书写出了建设边疆的颂歌,用兵团精神书写出了悠长高亢的西部赞歌,这些歌将激励我们这些兵团后代,在这块充满歌声的热土土学习、工作、奋斗和奉献。作为新一代青年人,我们应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注:本站大部分内容来自作者原创或转载自大型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中提及的观点或态度仅代表原作者,与本站无关。除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外,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先联系原作者进行删除。
上一篇:德州学院音乐学院召开新学期首次辅导员班主任会议 下一篇:梦回严中,圆梦大工--记严州中学母校行实践有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