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28 16:59
来源:北开家庭教育
原标题:别装,孩子想要的就是“真实父母”
孩子会急躁,会发怒。
我们努力尝试忍耐和理解。
不过我们还是会不可避免地大发脾气,可能是对孩子的房间:“你甚至连住在猪圈里都不配!”说出之后又非常后悔,于是试图道歉:“我不是那个意思,你适合住在猪圈里。”
我们相信忍耐是一种美德,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它要求我们在生气的时候假装平静,要求我们言行不一致,要求我们的行为隐藏我们真实的感觉,而不是反应我们的感觉,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忍耐就不是美德。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一直被教导不要表露自己真正的情感,当我们在严重的混乱中不动声色时,我们感到非常骄傲。
有些人把这个称作忍耐。
但是孩子从父母那里需要的、感激的是符合心情的反应。
他们希望听到反应父母真实心情的言语。
在父母发怒时,孩子为了保护自己,愤慨地说出最有力的谴责:“你不爱我。”这样的话,即使是一个很小的孩子说出来也不是不寻常的。
“我当然爱你!”父母生气地大叫,使得心情和言语不相符,无法让孩子相信。
父母在生气的时候孩子是不会感觉到爱的。
孩子把“爱”抬出来,把父母送上了被告的位置,非常聪明地把争吵的焦点从他身上转移到了父母身上。
只有那些认同自己在生气时感觉不到爱的父母才会回应孩子的指责,而不是一味辩解:“现在不是讨论爱的时候,现在讨论的是什么让我这么生气。”
父母越生气,孩子要求的保障就越多,但是用生气的语调表达爱是起不到安慰作用的,它不会让孩子感觉被爱,只能让他产生困惑,因为他听到的不是充满爱意的话,而是沙哑的声音里传达的愤怒。
对孩子来说更有用的是,要让他知道,父母的愤怒不会带来自己被抛弃的后果。失去爱的感觉只是暂时的,一旦怒气平息了,爱自然会回来。
在我们自己的童年时代,没有人告诉我们如何处理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愤怒情绪。我们受到的教育让我们对自己的愤怒感到内疚,在表达愤怒时有一种罪恶感。
我们相信愤怒是不好的,愤怒并不只是不好的行为,它还是一种重罪。
对待我们自己的孩子时,我们努力忍耐,事实上,忍得太久,迟早我们必然会爆发出来。
我们担心自己的怒气会伤害孩子,所以我们忍着,就像一个潜水者屏住呼吸一样。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忍耐力都是相当有限的。
愤怒,就像普通的感冒一样,是种周期性复发的状态。我们可能不喜欢它,但是我们无法忽略它。我们可能很了解它,但是无法阻止它的发生。
愤怒就像飓风,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你不得不承认,而且还要准备好。
安宁的家庭,就像希望中的和平的世界,并不是依靠人性中突然的善的改变,而是依靠周密计划的程序,可以在爆发前有系统地减轻紧张情绪。
精神上健康的父母并不是圣人,他们能意识到自己的愤怒,并且重视它,他们把愤怒当成一种信息资源,是他们关心孩子的表示。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父母的愤怒也可以起到一定作用。
怒气应该以某种方式表达出来,这种方式应该能够使父母得到一定的解脱和轻松,给孩子一些启示,对任何一方都不应该有副作用。因此,我们不应该在孩子的朋友面前痛责孩子,这只能让他们的行为变本加厉,从而让我们怒火更盛。
事实上,在某些时刻,不生气并不会给孩子带来好处,反而给孩子一种漠不关心的感觉,因为那些关心孩子的人很难做到一直不生气。不过这并不说明孩子能经受得住愤怒和暴力,只是说明孩子们能够理解这样的愤怒:“忍耐都是有限度的。”
我们并不想引起或者延长愤怒、违抗、还击和报复。相反,我们希望孩子能够理解我们的观点,让阴云消散。
对于父母来说,愤怒是一种代价很高的情感,是为了物有所值。没有益处的话,还是不要随便发怒的好。
父母应该和孩子一样,他们的言语和他们的心情一致,他们不会隐藏自己的情绪。
上一篇:学校不是985,但这些专业全国第一! 下一篇:国际学校VS公立学校 到底谁比谁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