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进入了新时代,也就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这是我国教育发展新的历史定位。这个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的时代。中国教育发展面临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新时代教育工作就是要破解人民日益增长的对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富有特色教育的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此,我们要在继续推动教育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大力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根据五大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结合我国教育实际,特提出以下建议:
国家要进一步明确我国当前教育发展阶段,即教育发展已经由规模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进一步完善我国教育政策基本价值取向,要将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同时作为教育政策基本核心价值取向。要进一步明确我国教育“三步走”战略,即“两基本,一进入”、“一总体,一基本,一进入”、“两全面,一居于”。要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作为今后一段
时期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发展理念,应该树立“投入于人就
是投资于质量”的新的发展观。
一、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注重正确的育人方向,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学生创新,探索有利于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提供改革的动力
——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正确的政治方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育全过程,全面加强学校的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工作。
——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学生创新,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涵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勇气。
——探索有利于个性化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特点,促进学生特色特长发展。
二、坚持协调发展的理念,优化教育结构体系,推进城乡教育、不同区域教育和学校之间的协调发展,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保证教育整体优质均衡
——着力优化教育结构体系,实施普通高中普及攻坚计划,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实现“三统一”、“三整合”和“五个关键”;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动态调整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和区域布局结构,深入推进我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构建泛在化、终身化教育体系,探索建立网络学习学分认定与学分转换等制度。
——继续支持新增教育资源重点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倾斜,以信息化为支撑统筹优质教学资源,组建共同管理、共同发展的教育联合体,进而推进城乡教育、不同区域教育和学校之间的协调发展。
——出台措施规范校外教育辅导机构良性发展,形成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明确学校、家庭、社会的责任,使学校、家庭、社会密切合作,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
三、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加快完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着力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加快完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尽早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成立教育质量标准保障组织机构,健全教育质量标准监测体系,保证发展高质量教育、建设教育强国有据可依。
——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以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以先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指导,让优秀中华文化不断得以传承创新和绵延发展;探索教育的国际内涵和国际视野,全面制定有效的课程和教学措施,面向世界开放办学,为实现人类大同世界贡献中国教育智慧。
——大力减轻学生过重负担,逐步引导学生从繁重的培优、补习、培训中解脱出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四、坚持开放的发展理念,优化教育对外开放布局,提升教育开放的层次和水平,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有良好的外部环境
——积极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推出教育对外开放新举措,国际布局上,坚持“分类实施”,注重“引进来”和
“走出去”协同推进;国内布局上,强调“因地制宜”,形成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区域特色。
——提升教育开放的层次和水平,促进中国教育参与国际教育分工,推进新的国际教育格局形成。大幅提升参与教育领域国际规则制定能力,显着提高中国教育对外开放规范化、法治化水平。
——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积极与全球进行多边互动,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教育的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方案,为全球教育的全纳、公平、包容与可持续发展及制度建设做出贡献。
五、坚持共享的发展理念,持续推进教育公平公正,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让更多的人享受到高质量教育
——持续推进教育公平公正,加快抬高底部、加快补齐短板、加快完善规则,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实现教育公平。
——创建“教育精准扶贫支持平台”,依托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工具,对贫困学生的学业发展和健康成长进行差异化的精准跟踪、评价和干预;构建“教育信息化精准管理服务平台”,使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实现管理服务可追踪、评估反馈精准实时、教育
数据伴随式收集等差异化、精准化的教育服务。
——探索教育信息化支持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模式,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助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能力;加快探索数字资源服务供给模式,有效提升县域内数字教育资源服务水平。
六、建立教育投入的长效机制,完善教育投入结构,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经费使用机制,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营造良好的物质环境
——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经费的体制,持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建立以发展高质量教育为目标的教育投入标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生均经费充足标准的核算办法。
——依法保证教育投入,认真做到“三个增长”和“两个提高”,加强对落实教育投入法定增长、提高财政教育支出比重、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各项政策的监测分析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政策执行中的相关问题。
——重新调整和划分中央财政在义务教育方面的支出和事权关系,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公用经费、学校建设费分项目、按比例分摊机制。
七、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建立完善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行教师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
——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计划,办好一批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构建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完善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
——建立公立中小学教师教育公务员制度,明确落实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使教师享有与公务员身份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保护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
——认真执行《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更好地保证广大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借鉴“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经验,遴选培养一批当代人民教育家;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和报道,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充分发挥当代人民教育家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八、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构建“互联网+”教育新模式。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实施因材施教、个性化学习,进行多维度评价,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智能化学习环境。创新服务供给模式,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加快形成全覆盖的教育管理和监测体系。
——启动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将数字化平台整合到教师培养的全过程,形成以教育云为依托的智慧学习环境,重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的TPACK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和素质。
——大力加强教育大数据建设。开展教育大数据规划研究,努力培养具有大数据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大力促进政产研用协同创新,加快推进我国教育大数据标准规范和法律法规建设,积极推动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治理方式变革。
九、加快立法进程,完善立法机制,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
——建立教育立法与修法的全国人大主导制,发挥明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教育立法方面的主导作用。
——加快教育立法和修法进程,切实推进《学校法》《学校安全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立法进程,加快《教师法》《职业教育法》《学位条例》等法律法规的修法进度。
——完善立法机制,建立公开听证制度、公众参与制度、专家顾问制度。
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扶持第三方评估机构,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加强党对教育改革的领导。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党中央尽早谋划,进行顶层设计。尽早出台《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的意见》的中央文件,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进行战略规划。
——持续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大力削减教育审批事项,坚持简政放权;深化监管体制改革,实行教育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充分发挥学校、社会、政府部门各自的职能和积极性,各负其责,各司其职。
——加强教育智库建设。完善教育智库制度,发挥教育智库在重大教育理论实践问题中的决策咨询作用;加强教育智库人才培养,注重完善“旋转门”机制。
(本教育政策建议书是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主持完成的,执笔人:周洪宇,付卫东;付睿、陶力参与资料收集)
上一篇:教育部长在两会“部长通道”说:为教师办好这六件事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