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签下121亿元合同,高校院所转化路上跑得快
第二看台
2017年,2766家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金额、合同项数增长迅速。合同金额达121亿元,同比增长66%;合同项数为9907项,同比增长34%……
近日,中国科技成果管理研究会、国家科技评估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京发布《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18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报告显示,随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系列政策法规的逐步落实,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日益活跃,取得明显进展和成效,科技成果转化数量快速增长,质量不断提升。
量质齐升,创富效应凸显
在科技成果转化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转化质量也在不断提升。报告指出,科技成果交易合同均价显着提高,转化合同平均金额为122万元,同比增长约24%。同时,转化合同收入超过1亿元的机构达到31家,同比增长55%。
国家科技评估中心主任、中国科技成果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长解敏表示,年度报告以全国2766家公立研究开发机构、高校为样本,综合分析了这些单位科技成果转化进展和成效、典型经验、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报告指出,科技创富效应进一步显现。科研人员获得的现金和股权奖励金额大幅增长,2017年达47亿元,同比增长24%,政策红利显着释放。”解敏说,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是2017年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一大亮点。如高校院所输出技术和服务的能力不断强化,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水平不断提升。2017年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转移机构、转化服务平台6457家,同比增长37%。
多种模式,典型经验涌现
上海交通大学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探索出多种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山东理工大学“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以5.2亿元转化,创单项成果转化金额最高纪录;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设立重点产品研发计划,成功转化多个满足产业需求的高价值成果……
解敏解释说,一些单位及时出台政策配套文件,转化环境日益完善;一些单位瞄准市场需求,推动高价值成果产业化,注重科技创新源头设计,形成了大量高价值科技成果,在政策利好的大环境下持续转化。与此同时,一些研发单位建立健全技术转移机构,专业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提高成果转化效率。还有些单位加大科研人员奖励力度,健全考核评价体系,探索创新激励机制等举措,提升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对于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问题和挑战并不避讳。比如,部分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不够完善,落地困难。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规定,研究开发机构和高等院校对科技成果可以通过协议定价、挂牌交易、拍卖等方式确定价格,但在实际操作中,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规定职务科技成果转让和作价入股需要进行评估,很多单位的评估工作流于形式。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服务机构与专业人才队伍缺乏,仅有9.5%(264家)的单位设立了专门的技术转移机构,专业化服务能力明显不足。报告调研发现,未设立专门技术转移机构的单位多由科技管理部门负责成果转化工作,普遍缺乏从事成果转化管理和服务的专业化复合型人才。此外,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体系尚未有效建立,满足转化需求的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不足,企业转化能力不强等。
为此,报告分别从完善成果转化相关配套政策,培育专业服务机构与人才,完善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考核评价体系,提升科技成果源头供给质量等方面给出相应对策建议。
报告建议,相关部门修订完善《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等政策,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转化规律的国有无形资产管理规定;出台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序推进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的机构和科研人员分类评价改革,将科技成果转化绩效作为对单位及人员评价、科研资金支持的参考和依据。记者 刘 垠
上一篇:艺术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偏低,七成表演系毕业生改行 下一篇:一大波新职业来袭收录速度追不上诞生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