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讯 12月16日,由中国教育在线、新东方优能中学教育主办的“2017年新中高考改革背景下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论坛”在杭州学军中学举办。
会上,上海建平中学副校长郑朝辉,从上海市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与学校针对现有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应对措施两方面进行了分享。
一、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
第一,政策方面,对于我们的影响究竟在哪里?
第二,对于学校管理方面影响究竟在哪里?
在政策方面:
第一,个性发展与“田忌赛马”,从政策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发展愿景与个性特点选择高考科目,但是学生和家长在选择时更多关注的是竞争人群水平和人数。我们会发现,有一些科目(比如物理),为什么选择的人比较少?就是基于这两个考量。更重要的是从现行社会对人才选拔和评价标准来看,好院校和好专业,社会选择现在更倾向于什么?我们大学的本科教育在专业化水平方面究竟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准。
从这些问题来看,我们可以发现现在家长的选择或者学生的选择,它的实际考量是和政策决定、社会现实相关。
第二,基础建设的完整性和学业考试的阶段性问题。把一个学科分成两段,第一段赶快把学科内必须要学的知识学完,以应付合格考。第二个阶段,剩下来那些人开始强化、提升进行等级考。
第三,考生在考试的过程中机会成本大大增加了,因为竞争人群是不一样的,现在统一的用整体的总分来衡量这个孩子,关键问题是这个分数中有原始分还有等级分,而这个等级取决于他是和谁在比,这是最关键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会发现,所谓的考试机会成本更高的原因是,有两个同学实际上他们的学习情况是差不多的,但是在最后能不能考取复旦的问题下,选考起到决定性作用。
学校管理方面:
第一,现有学校管理模式与方案之间的矛盾,核心问题是学校现有以班级为单位的管理机制体制不适应高考招生制度和变革。我本人在法国工作过一段时间,在法国不存在班级,每个学生都可以有自己个性化的学习课表和学习进度,但是我们束缚手脚的地方就是班级为最基本的管理单位。
第二,在人员配置和知识能力的准备问题上。一是潮汐现象,不光是4月份和6月份的问题,还有选课,如果放开选,多少人选地理、多少人选政治、多少人选生物无法预估,每年做人力资源配置计划的时候没有办法知道下一年有多少人需要加试生物或者地理,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配置是估算,而这种估算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的整个风向来决定的。这样的情况下,遇到的人力资源的不平衡问题来自于时间和科目两个方面;二是既然是个性化的发展,教师将来的角色定位很可能不仅仅是专业技术上的问题,学科专业背景或者学科教学能力更多的应该是如何能够实现个别化的咨询服务。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教师队伍的建设会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如何使其成为一个新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背景下的合格教师?简单来说就是既要会教学科,也要会做个性化的学业指导。
第三,一定要注意学校管理的边际成本的提升。在传统的模式下,实际上我不太要关注兄弟学校是怎样来应考的,我们比拼很多的是应考最后的结果,但是在新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下,学校是有核心秘密的,就是你的选考结构和每个选考人数,尤其是像学军中学这样的高端学校,对于物理有多少考生是应该要注意保密的,不应该把这些数据投放到社会,为什么?因为对自身来说是有价值的,这样是对自己的保护。
现在做校长,做管理累在哪里?原来大家一门心思应对高考,现在还要分出心思来琢磨我们怎样来进行高考招生制度的指导。所以,管理的边际成本就提升了,我们应该注意应对这个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