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16
四川大学微信公众号
川大科学技术研究领域人才济济,
除了大家熟悉的院士、杰出教授、
长江学者、杰青、“四青”人才等以外,
还有一批潜力巨大的年轻学者,
形成了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
那么现阶段,
川大正冉冉升起的学术新星是谁?
日前,2018年四川大学优秀科技人才奖之“四川大学学术新人奖”评选出炉。(这是四川大学首次评选“四川大学学术新人奖”,往后该奖项将每年度评选一次。)
10位35岁以下、治学严谨、学术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取得的学术成果在同行中有较大影响的年轻学者,获得2018年度“四川大学学术新人奖”。
他们正冉冉升起、他们正焕发光彩,他们是川大的学术新星!什么是年轻有为、潜力无限?了解一下!
华西药学院
刘小宇
刘小宇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天然药物化学。他致力于基于天然产物的目标导向与多样性导向合成及创新药物发现研究,首次实现了乌头二博乐棋牌萜天然产物atropurpuran的全合成及四类乌头二萜生物碱的仿生合成,为发现草乌植物化学成分中的药用物质奠定了重要基础。
近年来,刘小宇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 Angew. Chem. Int. Ed.等重要学术期刊,并受邀在天然药物化学研究领域国际顶级期刊Nat. Prod. Rep.撰写进展性综述。
他还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获2014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一等奖和2017年度四川大学青年科技人才奖。
获奖感言:
感谢四川大学提供的良好科学研究环境,感谢对相关研究工作给予指导和关心的师长,感谢参与课题并一同努力的研究生!所有成绩都是过去时,继续拼搏,明天更好!
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
王魁
王魁致力于中药提取物抗肿瘤作用机制及调变策略等相关研究。他采用化学蛋白质组学等新型组学技术,筛选和鉴定了多种中药提取物的直接作用靶点,并明确了其抗肿瘤作用机理或副作用机制,可针对性地优化中药提取物的抗肿瘤治疗策略,提高中药抗肿瘤疗效或降低其毒副作用,为中药抗肿瘤的临床转化提供新思路。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包括Trends Biochem Sci、Cancer Res、Autophagy(4篇)、Med Res Rev等在内的国际学术刊物发表SCI论文15篇,被Cell、Nat Rev Drug Discov等国际学术期刊引用630余次,单篇最高引用206次。
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9-2022)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17-2019)等,入选第十三批四川省卫生计生委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18),担任Mol Cancer、Cancer Lett等国际学术刊物特邀审稿人。
获奖感言:
根植梦想,坚持不懈,心怀感恩,砥砺前行。
建筑与环境学院
范海冬
范海冬致力于极端条件下材料塑性力学性能研究,提出了孪晶与位错的颗粒强化理论模型,开发了基于孪晶塑性的多尺度模拟软件,阐明了辐照材料中的脆化机理,为金属材料增韧设计提供了新思路,被同行专家认为是辐照缺陷吸收的唯一工作,所提模型被认为是至今最为深入。
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青年基金、面上基金、联合基金;在JMPS,IJP,Acta Mater.,Scripta Mater.等国际着名期刊发表论文31篇,第一/通讯作者25篇,中科院一区16篇,ESI高被引论文1篇,ESI-3%论文3篇。
他先后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做博士后,入选德国“洪堡”学者、四川大学双百人才计划、优秀青年人才计划,获学术新人奖、青年科技人才奖、好未来优秀学者奖、优秀科技人才奖。
获奖感言:
感谢学校及院系的长期支持与悉心培育,本人将加强师德师风修养,结合学科特点与西部优势,瞄准核材料与轻合金,竭力在国家重大需求领域有所建树。
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赵行
赵行以“口腔黏膜病毒感染及癌变防治新方法与机制研究”为研究方向,围绕“新型双面对称核苷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其应用于病毒感染及癌变防治”相关核心科学问题,在国内展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研究。他以病毒基因组为靶标设计合成新型双面对称核苷分子100余种,发现并验证了其中部分核苷分子的广谱抗病毒活性;发现双面对称核苷单分子能够通过自组装和再组装形成三维复杂的超分子“纳米花”,并运用该原理构建了离散均匀的颗粒状超分子纳米材料作为新的载药系统,证实了其应用于口腔黏膜癌变防治的潜力。
他共计发表SCI论文23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17篇,包括Nat. Commun. (并被选为当期 Most Read Article) 、ACS NANO、Chem. Commun. (封底论文)等;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已授权3项,含1项国际专利)。
他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等项目5项,作为主要参与者参研国合重点等项目3项。
(左一为赵行)
获奖感言:
感恩拥有,砥砺前行。
轻纺与食品学院
王亚楠
王亚楠聚焦制革工业最受关注的氨氮和铬污染问题,开展了鞣前和鞣制关键清洁技术的系统研究工作。他针对氨氮污染,阐明了钙络合剂替代铵盐协同胰酶软化的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发明了无氨复合酶软化产品及技术。该技术已实现工业化应用,从源头大幅削减了氨氮污染,促进了制革工业的污染减排。针对铬污染这一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他在无铬鞣制的机理阐释、材料设计和技术研发等方面开展了系统工作。无铬鞣剂专利成果正在实施转化,目前已完成吨级规模试生产,用户反馈其应用性能优于国外同类产品,可望在消除铬污染方面取得突破,使我国皮革行业在国际竞争中占据领跑地位。
他曾获得2015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排名第5),在学科权威期刊发表了论文20篇,主持了国家级课题2个,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任中国皮革协会科技委员会委员,Journal of Leath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中国皮革》期刊编委等。
获奖感言:
本次获奖是对我未来科研工作的激励,我将继续面向国家的重大需求,解决行业的瓶颈问题,为行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生命科学学院
马涛
马涛在近十年的科研生涯中,开展了杨柳科植物比较系统的野外调查和材料采集工作。他建立了组学分析的服务器平台、材料种植基地和树木分子功能实验室,利用基因组、转录组、功能验证等数据和多种研究方法,紧紧围绕杨柳科植物环境适应和形态特征多样化的遗传机制以及遗传资源的挖掘开展研究工作。其研究结果对于理解杨柳科植物遗传多样性的起源和进化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对于保护、开发和利用我国杨树野生遗传资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他先后以第一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或通讯联系人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GigaScience、Tree Genetics & Genomes等期刊上发表了系列研究论文,其中1篇论文入选路透社ESI领域Top 1%高被引论文数据库。
获奖感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能够入选“四川大学学术新人奖”倍感荣幸,由衷感谢在工作和生活中给予我信任和支持的每一个人。
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徐家壮
徐家壮主要从事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加工结构调控及性能的研究,提出利用加工流动场诱导高分子仿生骨结构的生成,实现了高分子骨替代材料的增强增韧。此方法为制备满足承重骨替代要求的高分子复合材料提供了新思路。
他以通讯/第一作者发表SCI收录文章35篇,SCI引用1000余次,主持了国家级项目3项;曾获得四川省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二)。
获奖感言:
感谢学校科研院的支持和帮助,获得学术新人奖不仅是一个荣誉,更是一种鞭策。今后我将以此为动力,更加努力地开展研究工作,提升学术水平,力争在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加工结构调控及临床应用转化方面实现突破。
化学工程学院
汪伟
汪伟主要致力于利用微流控技术可控构建面向化工、医药、环境等领域的新型功能材料,建立了化工材料设计与制备及其应用过程强化的新原理与新方法。
他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等科研项目共8项,在Acc Chem Res、Angew Chem Int Ed、PNAS、Nat Commun等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12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31项,授权20项。其研究工作多次被Nature Materials、英国皇家化学会Chemistry World和Highlights in Chemical Science等国际重要学术媒体作为“研究亮点”专题报道,得到国内外学术界高度评价。
他入选了英国皇家化学会Lab on a Chip新科学家(2014)、四川大学双百人才计划,荣获侯德榜化工科技青年奖、四川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四川大学青年科技人才奖等奖励与荣誉,并作为主要完成人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四川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获奖感言:
衷心感谢学校和学院对我的关心和培养!愿在未来继续扬帆前行、探索科学的海洋!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赵伟锋
赵伟锋主要从事血液接触材料及刺激响应性凝胶的研究,他首次报道了血友病启发的无肝素血液净化策略,提出了类肝素凝胶概念,建立了类肝素凝胶微球抗凝剂及血液灌流吸附剂的系统制备方法;制备的类肝素凝胶微球对血液内源性毒素LDL吸附量达24.8mg/g;利用血友病启发的无肝素血液净化策略,解决了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液净化安全性难题。
他以第一/通讯作者在Chem. Mat.、J. Mater. Chem. A、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Biomacromolecules等材料领域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54篇,川大B刊论文24篇。被Prog. Polym. Sci.、Chem. Soc. Rev.等多次正面报道。
他主持了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6项,现为中国生物材料学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及中国化学会会员,SCI 期刊Int. J. Biomat.、Front. Chem.(IF4.155)及Int. J. Polym.Sci.(IF 1.718)客座编辑。
获奖感言:
感谢领导和同事的信任和鼓励,感恩学校和老师的栽培和支持。我将把这份感谢与感恩化作行动,勤奋与创新并举,开展一流科研,为川大“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
化学学院
赵海波
赵海波致力于阻燃高分子材料研究,发现了不易成炭高分子可通过高温自交联炭化实现阻燃不熔滴,提出了无传统阻燃元素阻燃新思想与新方法,被国际权威专家评价为“开创性(pioneered)的”工作,“开辟(open)了全新的绿色阻燃技术”。
他入选了第四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了重要SCI论文17篇(其中12篇为川大B级刊物),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4项,受邀发表Feature article一篇。
他主持了国家级课题/子课题4项,获得了2018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第三获奖人)。相关成果解决了“聚酯阻燃与不熔滴”相矛盾的国际难题,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和潜在巨大的经济效益。
获奖感言:
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的经费支持,感谢学校提供的研究平台,特别感谢王玉忠教授课题组在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
▼
以上十位年轻有为的科技领域学者
是追求卓越、追求创新、追求一流
的年轻一代川大人的代表!
让我们祝贺他们,为他们点赞!
科研之路,道阻且长,
新一代川大科研人,定不负众望!
上一篇:语文:提升能力涵育素养 下一篇:自行车上的院士毛二可:打造中国人自己的“千里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