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八所南京高校联合举办了一场“高校版诗词大会”,“飞花令”、“限时作诗”等环节都出现在了此次诗词对决上。在“限时作诗”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一名理工科男生所作的一首《城中湖》让现场评委赞不绝口。对于此活动,不少网友感慨“总算还有年轻人在写诗”、“诗歌终于进入大学校园了”。
的确,在现今的大学校园里,古典诗词已然不知所踪,新兴诗体如“梨花体”、“宝黛体”也只是火爆一阵,尽管今年年初的央视文化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唤起了人们对于古诗词的记忆,但大学里的诗社普遍还是处在一个无人问津的状态中,诗歌似乎已被打入“校园冷宫”。
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校园里,有一大群青年追捧顾城、海子等诗人,他们留着长发神态不羁,手捧一本诗集在校园一角朗诵,即便恋爱也是以情诗表白,真可谓是“以诗会友”。
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从最初的《诗经》到唐宋时期的诗词顶峰再到近代的诗歌热潮,“诗”无疑是一个文化符号和印记。而在信息网络极其完备的今天,为何诗歌不但没有在大学校园里继续传承发扬反而“销声匿迹”了呢?
对于此现象,一方面在因为在时尚文化盛行的社会大背景下,诗歌所能带给学子们的精神寄托和精神追求被动漫二次元、畅销小说集、流行歌曲影视剧所取代,在相对“门槛较低”的通俗文化冲击下,越来越少的学生愿意静下心来雕琢诗词;另一方面,在快节奏、强竞争的生活压力下,越来越多的学子更多的是为生计奔波,在不知“写诗为哪般”的情形下,对他们而言“为赋新词强说愁”都成为了一件奢侈事。
除此,对于许多同学来说,平日的学业负担较重,除了专业书的学习梳理,还得攻克外语考试关卡,拿下专业技能证书,很少能有时间去阅读和写作诗歌。还有同学表示一些古典诗词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读懂,但学校里并没有相关的老师可以给予指导和帮助,只得作罢。
培根在随笔集里提过“读诗使人灵秀”,在本该为“诗意栖息地”的象牙塔里,诗歌对于学子的意义远不仅于内涵上的提升,还可以让学生在生活里保持一颗纯粹又充满热情的心。在“动漫社”、“戏剧社”扎堆的大学校园里,对于“诗社”再多些宣传推广,在学术上也多些专业老师的答疑解惑,让更多的学生老师都参与到诗歌创作中去,进而传承中华的诗歌文化。毕竟,大学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文 /陈苑
上一篇:为报复老师入室捅伤师母,说好的“尊师重道”呢? 下一篇:看!法学专业的春天来了
|